【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】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《史记》中的一篇,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几位著名的刺客事迹。这些人物虽以行刺为业,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,体现了那个时代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精神风貌。
一、
《刺客列传》共收录了五位刺客:曹沫、豫让、聂政、荆轲和高渐离。他们各自有不同的背景与动机,但都因忠诚、义气或复仇而走上刺杀之路。司马迁通过他们的故事,不仅展现了刺客的勇猛与牺牲精神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与道德观念。
- 曹沫:鲁国将军,因齐国欺辱鲁国而三次战败,后在齐鲁会盟时劫持齐桓公,迫使他归还土地。
- 豫让:智伯灭其宗族,豫让为报主仇,多次刺杀赵襄子,最终自刎而死。
- 聂政: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,孤身刺杀韩相侠累,事成后毁容自杀。
- 荆轲:受燕太子丹所托,刺秦王嬴政,失败被杀,留下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的悲壮诗篇。
- 高渐离:荆轲好友,善击筑,刺杀秦始皇未果,最终被杀。
这些人物虽然结局悲壮,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忠义与勇气的象征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曹沫者,鲁人也,以勇力事鲁庄公。 | 曹沫是鲁国人,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。 |
公与齐战于柯,而鲁师败绩。 | 鲁庄公与齐国在柯地交战,鲁军战败。 |
曹沫三战三北,而亡地五百里。 | 曹沫三次作战三次失败,丢失了五百里的土地。 |
于是庄公惧,乃复与之,曰:“吾以子为将,当以君为妻。” | 鲁庄公害怕,于是又任命他为将领,并说:“我以你为将,就把妻子给你。” |
曹沫曰:“臣闻之,君子不与人同利,不与人同忧。” | 曹沫说:“我听说,君子不与人共享利益,也不与人共同忧虑。” |
豫让者,晋人也,尝事范氏及中行氏,而不见重。 | 豫让是晋国人,曾侍奉范氏和中行氏,但没有受到重视。 |
乃去,事智伯,智伯甚尊宠之。 | 于是离开,侍奉智伯,智伯非常尊重他。 |
及智伯灭,豫让乃变姓名,为刑人,入宫中涂厕,欲刺杀之。 | 当智伯被消灭后,豫让改换姓名,做了一个服刑的人,进入宫中厕所,想要刺杀他。 |
赵襄子至,而豫让伏于桥下,襄子至,豫让伏于桥下,襄子至,豫让伏于桥下。 | 赵襄子来到时,豫让伏在桥下。 |
襄子曰:“汝非豫让乎?” | 赵襄子问:“你不是豫让吗?” |
豫让曰:“然。” | 豫让回答:“是。” |
襄子曰:“子不亦难哉?昔者,智伯灭吾宗,吾所以欲杀之者,为其灭吾宗也。” | 赵襄子说:“你不是很难吗?以前智伯灭了我的宗族,我之所以想杀他,是因为他灭了我的宗族。” |
豫让曰:“臣闻之,君子不为已甚,而为之甚。” | 豫让说:“我听说,君子不为己甚,而为之甚。” |
于是襄子乃释之。 | 于是赵襄子放过了他。 |
聂政者,轵深井里人也,杀人避仇,与弟仲相随。 | 聂政是轵地深井里的人,因杀人逃避仇家,与弟弟聂仲一起逃亡。 |
后闻严仲子贤,乃往见之。 | 后来听说严仲子贤德,就前去拜见。 |
仲子与之酒,遂以千金为聂政母寿。 | 严仲子请他喝酒,于是送给聂政母亲千金祝寿。 |
聂政辞曰:“臣有老母,家贫,不敢受。” | 聂政推辞说:“我有年迈的母亲,家中贫穷,不敢接受。” |
仲子曰:“子不欲为天下之大义乎?” | 严仲子说:“你不想要为天下大义出力吗?” |
聂政曰:“然。” | 聂政说:“是。” |
于是聂政乃行,至韩,刺杀侠累,遂自断其头。 | 于是聂政前往韩国,刺杀了侠累,然后自己割下头颅。 |
荆轲者,卫人也,好读书,习击剑。 | 荆轲是卫国人,喜欢读书,练习剑术。 |
尝游说燕太子丹,太子丹以为贤,厚待之。 | 曾经游说燕太子丹,太子丹认为他是贤人,厚待他。 |
太子曰:“愿得将军之首,以献秦王。” | 太子说:“希望得到将军的头,献给秦王。” |
荆轲曰:“此臣之愿也。” | 荆轲说:“这是我的心愿。” |
于是荆轲遂行,至秦,欲以匕首刺秦王。 | 于是荆轲前往秦国,打算用匕首刺杀秦王。 |
秦王惊,拔剑,剑坚,不能出。 | 秦王惊慌,拔剑,剑卡住了,无法拔出。 |
荆轲逐王,王环柱而走。 | 荆轲追赶秦王,秦王绕着柱子跑。 |
荆轲乃引匕首掷王,中铜柱。 | 荆轲举起匕首投向秦王,击中铜柱。 |
秦王怒,遂斩荆轲。 | 秦王愤怒,于是杀了荆轲。 |
高渐离者,燕人也,善击筑,与荆轲友善。 | 高渐离是燕国人,擅长击筑,与荆轲关系很好。 |
荆轲既死,高渐离乃变姓名,为宋子佣工。 | 荆轲死后,高渐离改换姓名,做了宋子的佣工。 |
久之,秦始皇召之,使击筑。 | 过了很久,秦始皇召见他,让他击筑。 |
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,击之,欲以击秦王。 | 高渐离在筑中放入铅,击打时想要刺杀秦王。 |
秦王觉,遂杀之。 | 秦王察觉,于是杀了他。 |
三、结语
《刺客列传》不仅是对刺客个人事迹的记录,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刻反映。司马迁以细腻的笔触,将这些人物的忠诚、勇敢与悲剧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尽管他们最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,但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却深深影响了后世,成为中华文化中“义”与“勇”的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