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老骥伏枥的历史典故】“老骥伏枥”是一个出自《三国志》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年老但仍怀有壮志、不甘沉沦的精神。这个典故源于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曹操的一首诗——《龟虽寿》。该诗表达了曹操在晚年仍不放弃理想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。
一、历史背景
曹操(155年-220年),字孟德,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,也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。他统一了中国北方,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。然而,在他晚年时,虽然年纪已高,但他仍然心怀天下,希望完成统一大业。这种精神正是“老骥伏枥”的真实写照。
二、出处与原文
《龟虽寿》是曹操在公元208年(建安十三年)所作,
> 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。
> 融蛇乘雾,终为土灰。
> 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
> 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
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生物寿命有限,来反衬人的志向不应受年龄限制。其中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成为后世广为传颂的名句,象征着即使年老,也要保持远大志向。
三、典故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引申意义 |
老骥 | 年老的千里马 | 指年长但仍有抱负的人 |
伏枥 | 停留在槽枥之间 | 暂时被束缚或闲置 |
志在千里 | 心中仍有远大目标 | 表示不因年龄而放弃理想 |
“老骥伏枥”不仅表现了个人的雄心壮志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“老当益壮”的精神传统。
四、现代应用
如今,“老骥伏枥”常用于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,也用于赞扬那些虽年事已高却依然奋斗不息的人。它不仅是对个人精神的肯定,也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。
五、总结
“老骥伏枥”源自曹操的《龟虽寿》,表达了人在年老时仍应保持志向、积极进取的精神。这一典故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,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承。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来源 | 《龟虽寿》——曹操 |
出处时间 | 公元208年(建安十三年) |
核心含义 | 年老仍怀壮志,不轻言放弃 |
现代用法 | 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,赞扬奋斗精神 |
文化影响 | 中华民族“老当益壮”精神的象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