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注释】“孟母三迁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故事之一,出自《列女传·邹孟轲母》。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,三次搬家,最终使孟子成为一代大儒。下面将对原文进行整理,并附上翻译与注释。
一、原文
> 孟子之少也,既学而归,孟母方织,问曰:“学何所至矣?”
> 对曰:“自以为贤矣。”
> 孟母曰:“汝未也。”
> 乃引席而坐,曰:“吾未尝见夫子之礼也。”
> 又问曰:“学何所至矣?”
> 对曰:“自以为足矣。”
> 孟母曰:“汝未也。”
> 乃引席而坐,曰:“吾未尝见夫子之礼也。”
> 去其家,徙于市,市人多争利者,孟子见而悦之。
> 孟母曰:“此非所以居子也。”
> 遂去,徙于学宫之旁。
> 其后,孟子遂学,习礼让,修辞义。
> 孟母曰:“此真可以居吾子矣。”
> 遂居焉。
二、翻译
孟子小时候,有一次学习归来,孟母正在织布,她问孟子:“你今天学到什么程度了?”
孟子回答:“我觉得自己已经很贤能了。”
孟母说:“你还差得远呢。”
于是她拉着孟子坐在席上,说:“我还没有见过君子的礼仪。”
又问孟子:“你今天学到什么程度了?”
孟子回答:“我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。”
孟母说:“你还差得远呢。”
于是她再次拉孟子坐下,说:“我还没有见过君子的礼仪。”
后来,他们搬到了集市旁边,集市上的人大多争抢利益,孟子看到后很高兴。
孟母说:“这里不适合你居住。”
于是他们又搬到了学宫旁边。
从那以后,孟子开始学习礼仪和谦让,修养言辞和道义。
孟母说:“这才是适合你居住的地方。”
于是他们就住在那里。
三、注释
词语 | 注释 |
孟子 |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,儒家代表人物之一。 |
方织 | 正在织布。 |
夫子 | 古代对有德者的尊称,此处指君子。 |
市 | 市集,商业交易的地方。 |
争利者 | 争夺利益的人。 |
学宫 | 古代学校的名称,相当于现在的学校。 |
礼让 | 礼貌和谦让。 |
修辞义 | 修养语言和道义。 |
四、总结
“孟母三迁”不仅是一个关于母亲教育智慧的故事,更体现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。孟母深知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深远影响,因此不惜多次搬迁,只为让孩子能在正确的环境中成长。这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,成为家庭教育中重视环境与榜样的典范。
内容 | 说明 |
故事来源 | 《列女传·邹孟轲母》 |
核心思想 | 环境对成长的影响,母亲的教育智慧 |
教育启示 | 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和行为的塑造至关重要 |
历史意义 | 展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理念,强调道德与礼仪培养 |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不仅了解了孟子的成长经历,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:一个孩子能否成才,除了自身的努力,还与家庭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。